查看原文
其他

本期推荐| 钟南山院士学术访谈录:体育融入生活的“主动健康”模式探索

李秋利,等 体育与科学 2023-03-26

【编者按】面对疫情,我们每个人能做什么,对自己也对别人负责是基本的准则。


钟南山院士是抗疫第一线的专家,他以切身感的方式与我们讨论,提出体育融入生活促进“主动健康”的理念。


运动对于每一个人的益处,就是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和节制的生活习惯令人产生自信。能控制自己就能产生自信。


可见“体育生活化”就是陶行知先生讲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这是“主动健康”理念的思想基础。


顾拜旦们的奥林匹克世界,就是青少年成长的世界。顾拜旦先生首先是教育家,其次才是体育家。他的《体育颂》是教育赞歌,钟院士讲体育培养人的精神、青少年如何参与体育锻炼、国家全民性的健康教育提升民族体质,切合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生活哲学。


所以体育运动是国之重器,代表着文化正统。世界不能没有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为世界树立文化存在。






钟南山院士学术访谈录:体育融入生活的“主动健康”模式探索


文 | 李秋利,张少生,罗亮

(《体育与科学》2022年第2期新刊)




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了人民的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组长、84岁的钟南山院士继2003年非典型肺炎治理后,再次迎疫而上,奋战在抗疫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钟南山院士以其专业精神、勇敢担当和仁心大爱,诠释了医者的初心和使命。他在积极抗疫过程中提出专业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的同时,其体育成绩、体育世家、爱好运动等事迹在网络上传播,获得了普通百姓的广泛关注。“体育运动要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钟院士的经典名言。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全民共同抗疫行动,唤醒了民众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强健的体魄是最好的防疫方式”成为共识,“居家锻炼”成为常态。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在“主动健康”框架下,如何“以治病为中心,转变成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健康关口前移已成为健康中国行动的宗旨。鉴于体育在主动健康治理方面具有全面性的作用,“体育健康”+“卫生健康”已成为“主动健康”的引擎和内核。因此,我们对钟南山院士进行了专访,就其体育之家与健身之道、“健康中国”建设、体育促进健康的认识、体育培养人的精神、青少年如何参与体育锻炼提升体质以及体育如何融入生活促进“主动健康”等进行了深度交流,以期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1 对体育促进体质健康的认识

  

李秋利(以下简称:李):尊敬的钟院士您好,新冠肺炎疫情让您再一次在危急关头站出来,战斗在抗“疫”一线,给全国人民吃下“定心丸”,一提起您,我们都知道您在呼吸病领域的伟大成就,新闻里的您总是精神矍铄、目光坚毅。您硬朗的外表、健硕的身材,以及您曾经的体育事迹,在这次疫情中再次被推上热搜,全国人民都关注您的体育家庭和您的健身之道,称您是“医学界体育成绩最好,体育界医术最高超”。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的运动故事。

钟南山(以下简称:钟):首先,我自小喜欢体育运动,像田径、游泳、篮球、羽毛球等项目我都喜欢参与,尤其田径项目成绩比较好。1954年,高中时参加全国田径运动会,在400米跑中获得第三名;1958年,被抽调到北京市集训队训练;1959年9月,在首届全国运动会期间,以54.4秒的成绩打破了全国纪录。我差点就成了专业运动员,当时在选择成为专业的运动员还是学医的时候还思考了许久,由于父母都是医生,最后在家人的支持下,还是选择了学医。尽管没有成为专业的运动员,但我的生活却从没有离开体育运动。其次,我并没有因为工作繁忙而放弃体育锻炼,我在家里就设置了一个简易的健身房,里面有跑步机、动感单车、双杠等,在工作出差的时候,我也会带上一些如拉力器等简易锻炼器材,在房间做一些拉力运动,或者做俯卧撑、仰卧起坐、原地高抬腿等运动。出差回来,遇到同事在打球,我放下行李就去球场运动。而且,我妻子以前是一名篮球运动员,我以前主要喜欢跑步等田径运动,在认识了她之后,也开始热爱篮球运动。儿子大学时曾是篮球队主力队员,女儿也曾是国家队游泳运动员。目前来说,一家人都比较喜欢体育运动,家庭体育锻炼氛围很好。

:您从小就喜欢体育运动,并且在求学和繁忙的工作中,也不断坚持体育锻炼。目前运动是良医已成为共识,国家也在不断推进全民健身以及健康中国战略,健康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请您谈谈体育对健康的促进。

:回顾我上学和工作的几十年当中,体育锻炼对我的健康以及事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的健康词典里,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两个字——锻炼。我记得看过一个数据,人的健康有五大决定因素:父母遗传占15%,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医疗条件占8%,生活方式占60%,生活方式几乎起决定作用。而“生活方式”除生活规律作息外很大一部分就是坚持体育锻炼。瑞典科学家做过一个追踪调查,发现每周坚持1-2次锻炼的人群可以延长寿命,偶尔锻炼的人群也可以降低死亡机率。通过体育锻炼,人的身体的重要有机系统才得以开发,有机系统包括心脏、肺以及心血管器官等。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这些系统的发展,还能促进身体神经肌肉的协调、平衡等,以此促进躯体健康。而且一个人健康不但指躯体的健康,它还包括心理和精神的健康。体育锻炼在促进人的身体健康过程中,还释放出一些兴奋激素,能促进心理健康,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抽时间坚持参与体育锻炼。我会经常向我团队的医疗、科研人员灌输,如何在科研工作中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答案很简单,唯有体育运动。医疗、科研工作是脑力和体力的综合角逐,没有强健的体魄则无法从容地发挥脑力的巨大作用。记得毛主席曾说过:欲文明其精神,必野蛮其体魄,看得到的是工作中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输出,看不到的是平日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累积。因此,良好的体魄可以说是事业的基石,科学研究的基础就是健康的身体。

: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实施,对科学体育锻炼提出新的要求,很多人认为体育锻炼就是身体活动,甚至有些人认为劳动就是体育锻炼,您认为体育锻炼和休闲活动有什么区别,在体育锻炼中老百姓要关注哪些方面?

:现在不少人对体育锻炼存在一个误区,以为体育锻炼就是打打球、散散步,周末去爬个山,出身汗就达到运动目的了。其实,体育锻炼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关注体质锻炼和功能锻炼。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每天晚饭后开始的广场舞很热闹,大家参与度很高,尤其中老年人,这是一个好现象,现在大家开始慢慢意识到锻炼的重要了。每天的广场舞锻炼好不好?当然好,除了广场舞,我建议中老年人还需关注功能锻炼和肌肉力量训练。我记得有一组数据,我们的肌肉随年龄的增长在25岁左右达到峰值,之后会逐渐下降。40岁是一个比较关键的节点,40岁之后,每十年我们会有8%-10%的肌肉量减少。而到了70岁之后,肌肉下降的速度更是加快到每十年15%,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当肌肉量下降到最大肌肉量的70%以下时,受伤和死亡风险就会变得较高。肌肉减少会对中老年人群造成不小的影响,包括更高的受伤风险,更弱的活动能力,甚至是丧失行动能力。另外,可能会有更高的慢性疾病风险,代谢类疾病的发生率也会升高。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从出生到30岁左右,体质一直处于上升期,30岁左右达到最高峰,过了这个时期便开始下降,这时就需要进行体质锻炼来减慢其下降速度。45岁以后,体质则进入衰退期,此时就需要功能锻炼来延迟体质的衰退。所以,我所讲的体质锻炼和休闲运动是两回事。所以,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那么体质锻炼是什么呢?就是通过某一种运动手段使人体各个系统发生功能性的改善和发展。首先是力量,力量包含了肌肉力量、骨骼功能和关节功能等内容。力量随着人的体质衰退而减弱,所以很多人到了六七十岁腰弯了,手脚没力了,肌肉也萎缩了。第二个是速度和灵敏性,代表一个人的生理反应能力。第三个是耐力,代表一个人的心肺功能,也就是人的内脏功能,主要是呼吸功能和心脏功能。第四个是柔韧性,代表一个人的身体协调能力,是一种高级表现,每个人天生的柔韧性会有很大的差别,男女之间差别也挺大。有的人一滑,就骨折了;有的人则没事,说明柔韧性好,身体协调功能好,这些身体机能都可通过体质锻炼来进行加强或延缓衰退。


  人的身体各个系统机能都是“用进废退”,举个例子来理解“用进废退”原理。大家在电视上看过,神舟飞船返回地面,宇航员出舱时都是被人抬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空中失重了,腿部活动很少,负重少,用力少,时间一长就“废退”了。一下到陆地,肌肉的力量下降了很多,骨骼的重量也下降了,他们的腿部失去部分功能。要是他们强行站起来的话,容易骨折。我们常人也是一样,如果整天久坐少动,再去运动的时候,身体一些功能就不行了,会增加受伤风险。但是通过肌肉和骨骼的锻炼,“废退”是可以延缓的。肌肉的运动可以形成良性的血管按摩,使血管不容易硬化,而保持弹性。在四大要素里面,各有各的锻炼,力量就是肌肉和骨骼的锻炼;而灵敏是神经系统的锻炼;耐力则是有氧代谢,对肺和心脏功能的锻炼;柔韧性就是身体各个关节、韧带的锻炼。在体育锻炼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质锻炼和功能锻炼,才能够全方面促进体质健康。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给我们带来强健的体魄,并且在锻炼的过程中,还能培养人的精神,尤其是青少年,您觉得体育能够培养人的什么精神?

: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认为:“体育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它能鼓舞人心。它能团结人们,它的力量无可取代。”中国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我认为体育能够培养人的三种精神,首先是教人不服输、力争上游的精神。我在上学期间参加的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竞技性,竞技体育倡导的理念是“更快、更高、更强”;参加工作后,在体育运动中有一股“你好,我比你更好”的劲头,体育运动塑造了我不服输的性格。我经常跟我们师生员工讲“承认落后,不甘落后,卧薪尝胆,告别落后”,这也是体育精神的体现,现在用到了工作中。体育运动贵在坚持,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进步,在工作当中也要力争上游。体育运动塑造出我不服输的精神,在我一生中影响很大。第二是重视协作,培养团队精神。作为篮球爱好者,以前我每到周末有空闲时间,就组织研究所里的同事去打篮球,篮球作为团队运动项目,能培养团队精神,平时在工作中我很善于调动团队的积极性,这也是从体育锻炼中培养出来的一种素质。第三是提高效率,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对待时间就应该像在运动场上运动那样,分秒必争。到目前为止,我都非常在意时间的使用,每天的工作都排满了,从不浪费时间,做事情就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所以,体育培养人的竞争精神、团队精神和高效率。对青少年来说,体育很好地保护了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培养了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体育技能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体育精神的培养。教师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通过体育精神的影响,完善学生的人格。

:鉴于您刚刚所谈到的体育能够培养竞争精神、团队精神以及高效率三种精神,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出台了如“体教融合”等一系列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文件。但公布的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还处于下降趋势,引起政府上下、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一直以来您都在呼吁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请您谈谈对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看法。

: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已成为日益显著的全球性难题。有报道统计,高代谢综合征年轻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的趋势,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代谢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在中国,城市儿童超重亦呈快速上升趋势,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中国家庭的餐桌更丰盛,财富的不断增多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体力活动的减少,徒步或骑车出行的机会减少,经常久坐等。


  青春期是青少年发育成长的敏感期,这一时期的体质决定了一生的体质状况。这个时期如果被耽误了,就永远都补不回来。在学生时代,体质健康尚不足以对学习产生重大影响,一旦投入工作,就显现出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与之而来的是生活当中面临的各种压力,体质的好与坏就在此时体现出来了。现在有部分家长认为青少年没病就是健康的,在我看来,青少年不能仅满足于没病,因为青少年一些小毛病都能挺过来,但没病不等于很健康。年轻时即使体质再差也未必会生病,但危机却会在中年时逐渐显现。所以,家长、社会都应有长远眼光,在孩子青少年期间就要培养其体育锻炼习惯。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遇到过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对策是进行全国性的推广增强体质的规划,比如改善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要求公民每天锻炼一小时等。我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您一直都很关注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您觉得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教育的导向问题。目前我们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还是考试的分数,而分数背后则是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只要求孩子的成绩好,没有认真考虑孩子的体质健康问题,觉得只要孩子没有生病就可以了。很多家长不明白“体质”与“健康”的区别。增进青少年健康最重要的不光是预防其不生病,更重要的是增强体质,体质包含肌肉力量、心肺、神经系统等几个方面,提高体质才是真正增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其次,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那时候上学基本上靠走路,能有自行车骑就很奢侈了;而且那个年代物质缺乏,我们的娱乐活动就是体育活动。现在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出门基本上坐车;娱乐活动也变成了玩各种电子产品,如电脑、手机等,占用了青少年很多的业余时间,体力时间不足是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我有关注到,去年国家教育部门出台了“双减”政策,我个人是很支持这样的政策出台,通过减少青少年的学业压力,鼓励青少年走出室内,走到户外,这样可以增加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从而增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对于增强青少年体质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提升青少年体质?

:2006年底,我曾联合全国15位各界知名人士就增强青少年体质问题致信胡锦涛主席。胡锦涛主席高度重视,亲自回信,在回信中提到,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关心、支持,并要求教育部、体育总局、团中央等部门研究提出对策措施。随后教育部根据国务院的要求,组织开展了为期两个月、涉及8个省的调研工作。通过调研,讨论、分析了影响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问题和原因,为国家制定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骨骼健康发育,还能提高自信心。建议青少年每天运动一个小时,运动可以多样化,像跑步、游泳、球类项目都是不错的选择。青少年可以通过跑步或者游泳来提高其肺活量、增强耐力、锻炼其心肺功能等。跑步可不受场地、时间限制,只要有空,就可进行,是非常好的运动方式之一。我经常在家中的跑步机上跑,有时也在办公室原地跑,长期坚持跑步锻炼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


  青少年时期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加,运动频率往往会下降。建议还可以多参加集体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对抗项目。集体项目运动不但可以促进健康、保持体形、提高学习效率,并有助于控制压力和焦虑,让青少年在运动中释放压力,还能培养青少年的团队意识。如果有些青少年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我建议还可以积极地参加竞技体育活动。竞技体育的好处很多,不仅锻炼肌肉力量、反应速度、心肺功能等,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竞技体育能获得心理素质的升华。当务之急并非选择何种方式来锻炼,而是先锻炼起来。只有体质好,青少年将来才能做更多的工作,承受更大的压力。“少年强则国强。”可以说,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是一项有益于国家未来的事业。



2 体育融入生活促进“主动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提出“体力活动和运动是预防和治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低成本有效策略”,也就是说要把重点放在预防慢性疾病上[15]。所以,运动不仅仅是提高了人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健康水平,所谓“上医治未病之病”。您也在多个场合提出未来我们的健康观念要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这样才能实现全民健康。体育锻炼在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预防疾病上发挥重要作用。如何使体育融入生活促进“主动健康”发展,请谈谈您的看法。

:我亲身经历过两次重大“战疫”,尤其这次疫情让我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在重大疫情面前,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健康中国的核心首先是人民的健康。在这次疫情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最多的就是人民的健康。“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这一转变在两次疫情特别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显示得更加突出,我们整个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阶段的抗疫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健康中国为核心的战略思想。


  前面我们谈到了影响健康的因素,其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父母双方有近视,子女多有近视;还有些家族遗传病等,也有一定的概率会传给下一代。外因主要是社会环境、自然气候、医疗条件和生活方式等,这些外因里面,最主要的就是生活方式的影响。在我国已公布的前三位死因分析中,心血管疾病中不良生活方式与生物因素的比例为45.7%比29%,脑血管疾病为43.4%比36%,恶性肿瘤为43.6%比45.9%;这三类疾病占全部死因的67.6%。也就是说,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人的死亡有直接关系。现如今,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身体活动越来越少,上楼乘电梯、出门坐汽车、做家务用机器、工作用电脑等,减少了很多的体力活动。在我们单位,到篮球场看那些经常运动的,都是些老面孔,很少有年轻人补充进来,就算有,也难成主力。平时我只要有时间,就会安排运动,在家健身或游泳等。但现在的年轻人,下了班后,就聚在一起吃饭、玩游戏、看电影等,换上运动服去锻炼的人很少。我曾和我们医院的几个年轻同事探讨过运动这个问题,他们的回复是“没有运动天赋,加上天天工作这么忙,下了班根本不想动”。其实没时间、没有天赋、工作太累的理由都是因为从小没有养成锻炼的爱好和习惯。喜欢运动的同志不会把运动当成负担,而是当成对工作和生活的调节,会当成一种愉悦的享受来参与其中,就算再忙再累都会想办法抽时间出来运动。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意味着增进健康,减少未来疾病带来的痛苦,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则会危害健康,甚至带来疾病。我们对生活方式的选取由自己决定,当然,选择的同时也要承担后果。以“治疗为中心”是“被动健康”,“以健康为中心”是“主动健康”,“主动健康”就是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既要“管住嘴”还要“迈开腿”,以此预防和治疗慢性病。“迈开腿”的体育运动就是“主动健康”生活方式非常好的内容之一。


  我认为,体育运动应该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必需的组成部分。要建立一种观念,就是要一辈子运动,不断追求“主动健康”生活方式,促进身体健康,只有身体好了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才能享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体育运动应该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必需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您的经典名言,之前您已经谈到了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问题,那么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应该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生活方式呢?

:谈到如何找到合适的体育生活方式,我觉得这个得看个人的性别、兴趣和爱好等,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方式。青年时期,体力好,精力旺盛,可以选择一些高强度的运动项目。上了一定年纪的人不可能还和年轻时一样蹦蹦跳跳,承受着年轻时的运动量和强度。那么,在不同年龄阶段,到底应该如何搭配组合,在不同人生阶段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运动项目,我的建议是:

二十多岁,身体的各项机能都是最佳状态,反应最灵敏,可选择高冲击的高强度间歇运动、拳击或对抗性球类等运动项目。这些高强度的项目不仅可以有效强化肌肉,增进精力、耐力和手眼协调能力,还能帮助排解压力,获得成就感,增强自律和激发思维。


  三十多岁,身体机能各项指标达到顶峰,然后逐渐开始下降,需要进行运动锻炼来减慢其下降,可以选择跑步、抗阻力量训练、网球、羽毛球等项目。这些运动不仅能减肥,保持体型,还能增强肌肉力量;对肌肉的爆发力、耐力以及身体的平衡性、协调性和灵敏度等有一定的作用,并且能很好地释放压力。


  四十多岁,身体机能开始衰退,建议选择强度没那么大的瑜伽、慢跑、骑车、乒乓球等运动项目。如参加瑜伽运动可以增强身体各部位的灵敏度和协调度,还能抛开压力和杂念,专注于训练。慢跑和骑车可以很好地锻炼心肺功能,磨炼人的意志和毅力,也可以让人保持精力充沛。乒乓球是我们的国球,老少皆宜,运动风险相对较小,运动强度适中,经常练习不光强身还能益智。


  五十多岁,建议适合的运动包括游泳、快走、功能性力量训练。游泳和快走能有效地加强全身各个部位的肌肉力量,是一个很好的全身性运动项目,尤其对防治颈椎、腰椎劳损有很大的作用。功能性力量训练是减少人体肌肉流失、防止骨质疏松和增加关节稳定性的重要方式,还能提高身体整体运动表现能力。


     六十岁以上,建议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当低强度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广场舞、太极拳等。该阶段人群逐步步入老年阶段,需要体育运动来延缓身体机能的下降。散步帮助预防骨质疏松与关节紧张;广场舞能增进全身的韵律感、协调感和优雅气质;太极拳是我们的传统体育项目,讲究刚柔并济,加上气息的调节,不仅能健身还能健心。参与运动,还能保持一定的社交,保持年轻的心态。


  以上项目只是一个建议,在不同年龄段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只是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要区分。我主张大家平时的运动锻炼一定要注意讲究科学和适量,而不是像“上瘾”一样,每天运动到筋疲力尽,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也不行。如果一个人注意了心理平衡、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和适当运动,那么他的患病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尤其是可以大幅减少慢性病的发生概率。


: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还很严峻,很多国家每日新增病例还很高,在疫情常态化下,如何进行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您的建议是什么?

: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很多国家还在发生大规模扩散,病毒也发生了变异,严格的群防群控以及密切追踪是当前的重要手段。后疫情时代真的来了,我们也打了疫苗,尽管在我们国家已大面积接种疫苗,初步建立了群体免疫屏障,但是仍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勤洗手、戴口罩和保持卫生等。另外,生活中也要有适量运动。积极开展疫情防护避免感染和强身健体促进身心健康是完全不矛盾的,疫情防护并不需要停止科学合理的运动,恰巧相反,久坐不动是有损健康的。所以无论如何从哪个角度来说,普通民众大可不必因为有疫情而终止运动,疫情防控期间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这是有讲究和学问的。我觉得要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对于目前疫情防控中高风险地区的居民,要学会居家健身,在家进行体育锻炼,家里有器械的就利用器械进行练习,如跑步机、哑铃、跳绳等。也可以进行徒手的力量训练,比如仰卧起坐、俯卧撑、靠墙蹲、平板支撑等。还可以在网上学习,疫情过后很多APP推出了健身教学视频,大家可以跟着练习,参与体育锻炼,居家也能享受体育的乐趣。其次,目前低风险地区的居民,一切基本都恢复正常化,在有防控意识的情况下,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让体育融入生活,促身心健康。


:目前,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与健康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未来研究的趋势,部分体育科学的研究开始结合医学的手段或方法进行,您对体育与医学结合研究有什么看法?

:中国未来的医疗卫生战略方向将由以健康为中心代替以治疗为中心,也就是说要着重人的健康,以后的医疗卫生工作重点应放在上游,让人们健康少得病。体育运动就是非常好的促进健康的上游工作,也是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的低成本有效手段之一。如果体育能很好地跟医学结合,我相信这方面的研究一定空间广阔,大有可为,也能更好地促进“以健康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我一直强调,医学要搞创新,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搞交叉学科,要将医学临床学科与各行业进行医工结合,这样才能做出更大成绩。对于体育科学与医学的交叉研究,要加强体育与医学相关的基础研究,一方面,从医学视角研究体育运动,通过运用医学技术和知识,对运动训练专业人员进行监督和指导,防止运动伤病的产生,保障运动员身体健康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体育在医学研究中对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的显著效果,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的疾病,研究出不同运动项目、不同强度的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进行有效治疗。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明运动对一些疾病的治疗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尤其是一些慢性的疾病。我们团队研究发现太极拳运动对改善慢阻肺患者功能状态方面的效果与传统肺康复锻炼相当,而在康复锻炼结束后第3个月,生活质量量表、六分钟步行距离、呼吸困难量表、股四头肌肌力等指标在太极拳组中的改善较传统肺康复组更为显著,所以可认为太极拳是传统肺康复锻炼有效合适的替代方法,甚至可能获得更好的远期收益。这是我们亲自实验的结果,我相信未来体育与医学的交叉结合研究定能出很多的成果。

:对于“体医融合”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您有什么建议?

:医疗的本源是保障人民健康,治疗患者疾病,恢复患者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而体育的本源是保障人民健康,增强全民体质、预防和减少各类发病、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率、延长健康寿命。因此体育与医疗二者要更好地有机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更好地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


  体育运动是体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刚刚说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促进健康,就是它能够防病。此外,体育锻炼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在病后康复中应用,预防和康复两个重要环节对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体育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环节有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增强体育与医疗融合发展的要求。我们要达成体医融合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共同动力的共识,缺少运动手段的医疗和缺少医学支撑的运动都是存在不足的。要不断加强体育与医疗、体育与卫生的融合,加强体育与慢性病预防、康复保健方面的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并加快体医融合专业人才的培养。形成体医融合、体卫融合的发展氛围,促进人民群众“主动健康”生活模式的形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保驾护航。



3 结 语


钟南山院士作为我国呼吸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敢医敢言,勇于担当,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他以“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冒死犯险,在非典型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杰出贡献。钟南山院士亲身参与见证了“健康中国”从健康中国建设到健康中国战略,再到健康中国行动的伟大进程。钟南山院士以亲身实践诠释了体育锻炼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提出坚持体育锻炼是促进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并指出体育运动要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断追求“主动健康”,才能享有较好的生活质量。钟南山院士提出要不断深化体医融合的研究与实践,加强体育与医学的交叉研究,让体育融入人的全生命周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文献引用格式:

李秋利,张少生,罗亮.钟南山院士学术访谈录:体育融入生活的“主动健康”模式探索[J].体育与科学,2022,43(02):1-7.




往期回顾 

新刊速览 |《体育与科学》2022年第2期

学术自述| 明清武术的佛教谱系探

北京冬奥会:真·造星工场

体育咋就不能有博士?徐梦桃用金牌证明体育博士有多厉害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